(1+2+3+4+5+6+7+8+9)² = 2025 新年快樂。(這是我看到 X/Twitter 上不少矽谷 KOLs 在玩的數學梗)
最近看到一個很棒的個人閱讀紀錄與寫作內容,是英國人 Tom Whitwell 的 52 things I learned in 2024。每次年關交替之際,他就幫自己寫一篇記錄下來,這麼做已持續 11 年。閱讀最新這一篇,可以感覺他是一個好奇心很強的人,包括台灣工程師為何愛用乖乖在內的 52 件事,在閱讀過程中為我帶來不少樂趣與收穫。最喜歡這一則:
英超兵工廠足球隊(Arsenal)主帥 Mikel Arteta 雇用一群職業扒手,在一次晚餐時偷走球員的手機和錢包,藉此教導球隊隨時做好準備、保持警覺和應變能力的重要性。
閱讀愉快。
Google 2025 年艱難挑戰
歷史不會重複,但會押韻(有類似的情節)。2025 年 Google 的處境,和 20 多年前的微軟頗相似,不同之處,則是雙方立場在某種程度上互換。Google 曾以顛覆者之姿,挑戰微軟的軟體霸主地位;現在則是 OpenAI(微軟是背後最關鍵的支持力量),正在撼動 Google 搜尋霸主的根基。
半個月前,一場 Google 內部的年度策略會議,就呈現出目前的「微妙」處境。根據 CNBC 取得會議錄音所做的報導(在媒體屬於第四權的古典定義下,CNBC 的做法,完全沒有法律或道德的問題),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指出:
2025 年將是關鍵一年。我認為我們必須深刻體認當下的緊迫性,並且需要讓公司以更快的速度前進。這點非常重要,風險極高,這些都是顛覆性的時刻。在 2025 年,我們需要堅定不移地專注於發揮這項技術(指 AI)的優勢,並解決用戶的實際問題。
若超譯上面這段話,差不多就是 CEO 請大家未來一年皮要繃緊一點。幾個重點整理:
AI 競爭與政府監管障礙,是 Google 目前兩個大麻煩。
Google 正面臨創立以來壓力最大的監管。2024 年 8 月,一名美國聯邦法官裁定 Google 非法壟斷搜尋市場;2023 年 11 月,美國司法部要求 Google 拆分 Chrome。(事實上,在歐盟各國 Google 也有類似的壓力)
Pichai(應該部分)同意「ChatGPT 正在成為 AI 的代名詞,就像 Google 之於搜尋一樣」的外部評論。(事實上,Google 的 Gemini,在外界評價上,甚至可能排不到前三個推薦的 AI 搜尋引擎)
Google 認為 Gemini 可以後來居上。 Gemini 有機會成為 Google 下一個超過 5 億用戶的應用程式。(目前共 15 個)
Pichai 認為:在歷史上,你並不需要總是成為第一,但你必須執行得好,並且真正成為同類產品中最好的。 這就是 2025 年的意義所在。
整場會議,Pichai 持續提醒員工必須「保持鬥志旺盛」(Stay Scrappy)。
分享幾個我對於 Google 目前處境的想法:
Google 在 AI 領域上最強的對手,可能根本還沒出現在內部的雷達上。當年微軟與 Netcape 的瀏覽器大戰打得轟轟烈烈,微軟還因此被美國聯邦政府與多個州政府聯合以反壟斷法起訴,要求拆分事業體,但最後一統江湖的,卻是 Google 後來才推出的 Chrome。歷來科技產業內,不斷有這種「現在還沒出現,未來從另一個賽道進來的競爭對手最可怕」的故事。
在 Google 面對競爭的策略與節奏上,「減少犯錯」可能比「創新顛覆」有更高的優先順序。在 AI 上衝太快,可能要面對更大監管壓力、集結更多反對勢力(例如生成式 AI 與著作權),衝太慢則要面對搜尋與廣告利基持續流失。
Google 在網頁搜尋超越 Yahoo、作業系統取代微軟 Windows,這兩場勝利還歷歷在目,不少 Google 高管都曾參與過。Pichai 所謂「不必總是成爲第一,但必須執行得好」,其實也是這兩場戰役勝出的主要原因之一,現在也成為一方巨頭的 Google,不論是經驗或資源,並沒那麼容易被挑戰。
長期來說,OpenAI 未必是 Google 最強力的挑戰者。一方面,OpenAI 與微軟的合作關係目前已是暗潮洶湧(也許 2025 年會有出乎外界預料的反轉),另一方面,今年將滿 40 歲的 Sam Altman,到目前的表現確實傑出,但我覺得他還不是 Steve Jobs、Jeff Bezos、Elon Musk 這個等級的創辦人,未必能像他們那樣,為人類社會帶來如此巨大的顛覆與影響。
分心/多工的商業價值
現代人在工作、生活中一心多用的多工(Multi-tasking)模式,已經成為帶動整體經濟成長的主要力量之一。根據研究機構 Activate Consulting 發布的 Technology & Media Outlook 2025 報告,多工行為將在四年後,為全球科技、網路、媒體產業比現在增加超過 1.1 兆美元的年營收。
依據 Activate Consulting 提出的美國成年人每日「注意力時鐘」(Attention Clock),幾個重點整理:
扣除睡覺時間,現代人的日常中,存在著由使用科技所產生大量多工、一心多用的行為(健身時追劇、通勤路上打電動、看電視時上網購物、開會時回 email 或訊息⋯⋯)。已經很難歸類人們到底在哪個時間做哪一件事,這使得注意力時鐘的時間總和逐年增加,遠超過一天 24 小時的物理長度。
2024 年美國人平均每天的(科技/媒體)多工時間為 13(小時):08(分),預估 2028 年將增加到 13:17。別小看每人每天多了這幾分鐘(追劇、打電動、滑手機、使用社群媒體等),這可為美國相關科技、網路、媒體等產業,帶來每年增加超過 100 億美元的營收。
過去幾年多工時間最大幅成長,發生在從 2019 年的 12:24 至 2020 年的 13:11。主要來自疫情帶來各種數位行為轉變與加速,隨後每年都保持在 13 小時以上。
超級用戶(Super User)佔人口比例 24%。他們每天的多工時間長達 18:49(差不多是醒著的每一分鐘,還是連睡覺也在多工?),時間比其他人(76%)還要多一倍。他們是數位經濟的主力客群,例如,這些人創造整體電商消費金額的 55%。
多工行為、超級用戶對經濟成長貢獻良多,而如何爭取人們醒著時間的每一分鐘注意力,都無比激烈,更多來自不同產業間競爭用戶有限的注意力與時間。
在閱讀這份報告的過程,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倒不是時間、商機這些數字,而是對未來的各種思緒飛揚:
人類經濟成長、財富累積,最底層的原因之一,就是來自單位時間產出與消費間互為因果、彼此交叉帶動向上。例如,消費這個行為,從原本上班以外的時間,才能進行的實體購物,一路改變成隨時隨地在手機上就能完成,直接也間接地促成經濟活動成長,或是讓更多新產業、新工作出現,也同時讓更多舊產業、舊工作消失。
科技所帶來的多工行為大增,同時也讓注意力更為稀缺,已經很難逆轉,對現代人自然是各有利弊,而在這利與弊當中,將存在大量創新與顛覆的商業機會。
人類進入 AGI(通用人工智慧)時代,或是 AI Agent 普及很可能只剩幾步之遙,多工模式有很大的機會,馬上就要從睡覺時間中拿下更高的比例。
在 AGI 到來或AI Agent 普及的那一天,「好好睡覺」可能會是白領工作者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因為睡覺直接跟記憶力、創造力、跨界知識連結相關。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National Sleep Foundation)建議成人每晚睡眠時間為 7-9 小時,而現代人普遍都沒有達到(圖表中的平均為 6:40)。
種子輪新創成功因素
如何預測早期新創的成功/生存率?大概是創投在面對高風險的新創投資時,最想獲得的水晶球。英國創投 Episode 1 Ventures 做了一次這樣的嘗試。他們對 2010 年以來,歐洲每家完成種子輪募資的新創進行分析,共有幾點重要發現:
頂尖人才很重要:在募資後招募頂尖人才的能力,是模型中最有力的成功預測因素之一。
多年經驗沒那麼重要:早期階段的創業者,不論是擁有不到 5 年,或是擁有 15 年以上的經驗,同樣可獲得投資。(美國的情況則稍有不同,根據 SignalFire 的調查則顯示,相較十年前,創投更願意投資創辦人經驗豐富的種子輪新創。美歐兩地的整體狀況不太一樣,但不影響結論就不在這討論)
速度確實很重要:新創在成立 1 年內就完成種子輪募資,繼續完成 A/B 輪募資的可能性,是那些花了 4 年以上才完成種子輪募資的兩倍以上。
創業者從大學輟學,並不會影響募資的機會。
創業者在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並無法有力地預測募資或出場的可能性。
70% 歐洲新創獨角獸的共同創辦人間,都有曾在同一所大學求學的校友關係。
B2C 新創的創業者背景,是微乎其微的預測因素。相較於 B2B,B2C 新創的結果更多預測雜音,也更加難以預測。
總結重點:人才與速度,對早期新創生存與成長的重要性,遠勝於經驗與教育背景。這非常合理,因為時間/時機,常常是有昂貴,且關乎生存/成長的機會成本。找新人邊做邊摸索、從錯中學習然後慢慢成長,也是一種發展策略,但不會是創投願意支持的那種新創。
對於期望持續以指數型成長的創業者/新創,如何面對「招募/培養頂尖人才」這個考題?近期在 Lenny's Newsletter(共有超過 90 萬名訂戶!!!)與 Crunchbase 合作的調查中,被選為美國近五年最活躍天使投資人第二名的 Gokul Rajaram(近五年共投資 170 家新創!!!口袋實力真深),有兩段頗有啟發性的思考:
一位朋友傳訊息給我說:「在我服務的新創中,職位名義上是產品經理,但實際上我扮演了更廣泛的角色。我一直在處理銷售、產品、工程、運營等等。我在想,我是否應該專注於某個特定領域,例如深入專研產品角色。很想聽聽你的想法和建議!」
我的回覆是:「成為一位功能專家(Functional Specialist)。隨著新創成長,他們最先會做的改變之一就是聘請專家。作為一名通才,你幾乎肯定會被邊緣化,最終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你需要選擇一條功能性的職涯路徑:我會推薦產品 → 變成這個領域一流的專家。這才是通往成功與職涯成長的道路。」
領導者們,當你將一名員工調任到需要新技能的角色時(例如:從 Individual Contributor 轉為管理職、從管理職升遷,或從工程師轉為 PM 等),你能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持之一,就是在他們轉換新角色的第一年內,為他們配備一位 Mentor/Coach。
這位 Mentor/Coach 應該是擁有多年相關技能經驗的人,最好不要在同一團隊,甚至可能不要在同一家公司,這樣員工可以在討論敏感話題時沒有顧慮。
第一年適應新角色至關重要,擁有合適的 Mentor,可能是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差異。對於新創來說,這些人選可以是公司的天使投資人,或者也可用有給職 Advisor 的形式,為員工安排 Men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