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AI 時代來臨!28 歲前,為自己累積一份新創工作經驗——閱讀《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
過去近兩年來脫離職場社畜,轉為新創 Advisor 角色後,有比以往更多與年輕人(比我小 15 歲以上都算)交流和學習的經驗。他們包括創業者、在新創的工作者,甚至是過往工作曾經合作過的實習生(現在他們通常也是創業者,或是新創工作者這兩種身份之一)。在各種正式與非正式的交流情境中,我滿常被問到「我該如何規劃職涯?」「如何成為某個領域的專業工作者?」這類問題。
若再聆聽他們的想法脈絡與問題動機,發現普遍都有不同程度對於「AI 開始取代人類工作」的焦慮或疑惑。
我可以同理年輕工作者對這件事情的關心,但其實很難給出具體答案。更多時候,我只是在鼓勵小夥伴們多嘗試、多探索,趁年輕機會成本比較低的時候,多做一點冒險來認識自己。
最近在閱讀《經濟評論家父親給兒子的一封信:關於金錢、人生與幸福》這本書後,為我在與小夥伴們交流時帶來一些的啟發/談資。作者山崎元是日本經濟評論家,在生命最後階段寫給 18 歲兒子這本書。內容包括他對資本社會的體悟,以及身為父親對兒子在工作、生活、金錢、財富上的建議與期許(寫作的動機很感人、內容很溫暖)。作者認為:
從古至今,儘管工作模式變了,人卻沒有多大改變。上班族的職涯規劃三大年齡,意外地跟從前一模一樣。 如果要寫成命令句,大概就像這樣:
.28 歲前,決定自己的「職業」。
.35 歲前,確立自己的「人才價值」。
.45 歲起,準備進入「第二職涯」。
說白了,商業人士的能力巔峰就在 30 至 35 歲。在職場上學習力佳、體力好、對工作還有新鮮感,這段時期有很多工作機會,最適合創造業績。
為了邁向這段巔峰時期,務必先打好基礎。假設全心努力學習新工作需要兩年時間,那麼,選定畢生職業的期限就是: 30 歲-2 年=28 歲。此外,很多人到了 28 歲,適應新事物的能力就會顯著下降。開始上班後,多嘗試幾份工作沒關係,但務必在 28 歲前決定好目標。
新創工作經驗的獨特價值
這本書寫作的時間在 2023 年,加上作者的健康狀況,可以理解書中並沒有太多對於「AI 取代人類工作」的觀察和論述。所以讓我來自行延伸:盡可能在 28 歲前,為自己累積至少一份在新創的工作經驗。在可預見 AI 大幅改變白領工作的現代職場中,我覺得這可為年輕工作者帶來幾項重要價值:
1. 快速累積跨領域整合能力
新創的時間、預算、人員編制等資源都相對侷限。團隊裡每個人往往需要身兼數職,甚至要自己把預料以外的工作撿起來做,或是面對過去還未/鮮少出現過、AI/Google 搜尋找不到答案的工作問題,這可讓人在短時間內接觸到複雜、多樣的整合性工作。我們可以預見,當 AI 逐漸取代重複性高的工作時,具備跨領域的整合能力,將非常珍貴。
2. 培養創新思維與決策能力
新創處於產業變化的最前緣,日常工作中充滿大量觀察分析、發現問題、建立假設、尋找/實驗/驗證解決方法的過程。這對培養原創思考、創新思維、決策能力十分有幫助,而這些是人類做得比 AI 更好的地方。
3. 創造與數位工具協作的優勢
對於使用各種創新數位工具來提升工作品質與效率,企業規模越大,有越謹慎且複雜的考量或規範。相對地,規模越小的新創,通常對此越開放與民主,也越少過往累積的使用慣性或歷史包袱,這是工作者體驗運用大量 AI/數位工具改變工作內涵的好機會 。事實上,AI 不會取代人類的工作,但使用 AI 工作的人會取代不用 AI 的人。
4. 創造彎道超車的工作機會
我們多數人,都無法預測下一次 AI 模型迭代還會帶來什麼改變。在前面三項新創工作經驗帶來的價值中,每一次迭代都有可能為工作者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成為比前輩更優秀的專業工作者。
找到理想工作的黃金三角
另一個重要的事情,則是關於選擇與尋找,我姑且稱為「理想工作的黃金三角」。根據我的觀察,任何年齡、資歷的工作者,若要在一份理想、讓人願意持續待下來的工作,通常必須具備三個要素:
1. What you love:做你喜歡、讓你有熱情的工作。
2. What you're good at:做你擅長、有相關能力的工作。
3. What society values:做對社會有價值、你能獲得好薪水的工作。
這三個要素必須兼顧,工作才會讓人穩定得待下來。如果少了任何一項,也許短期可找到說服自己的理由繼續這份工作,但長期來說,這對多數人來說都是一份需要「熬下去」的工作。想想看,如果對現在的工作,缺乏興趣、能力不足、薪水不佳,少了任何一樣,這工作都有夠痛苦。
如何找到這三個交集的甜蜜區?每個人情況不同,而這是持續摸索、尋找的過程,一旦找到了,就像找到對的對象一樣,自己馬上就能感受到。
值得注意的,這也是要靠自己不斷去動態調整的過程。現在找到了,不代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也能持續符合。因為,隨著年紀增加,一個人的價值觀、興趣會改變;隨著工作經驗變豐富,一個人的能力也會有所提升;科技對產業、職場的影響越來越大,現在有價值、薪水好的工作,未必永遠皆是如此。
好消息是,越年輕,對這些努力與嘗試的機會成本越低。即使最後發現「原來我的個性不適合在新創工作」,趁年輕更認識自己多一點,仍是一份珍貴的收穫,而如果這樣的嘗試成功了,這可能成爲未來長達數十年職涯中,最好的個人投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