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本期電子報共有 6 篇短文,歡迎參考閱讀,各篇標題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可點擊閱讀:
1. 穩定幣起飛,顛覆傳統支付模式 By Rob Hadick(Dragonfly GP)
2. Coinbase 支援 Shopify 商家使用穩定幣支付 by Base Engineering Blog
3. Meta 完成 150 億美元收購數據標籤新創 Scale AI 股權 by Axios
4. 為什麼 AI 實驗室開始看起來像職業運動隊 By Sequoia
5. 溫柔的奇點 by Sam Altman
6. 如果 AI 這麼厲害,為什麼翻譯工作仍未被 Google Translate 取代?By NPR
1. 穩定幣起飛,顛覆傳統支付模式 By Rob Hadick(Dragonfly GP)
錯過了穩定幣發行商 Circle 的 IPO 狂歡派對?那也沒辦法了。但我們不妨趁此時機,更多了解一點穩定幣如何從底層顛覆金融支付體系的力量。
從應用面看,穩定幣很可能成為第一個破兆美元的 FinTech 賽道。穩定幣中所有價值的流動,其實都只是帳面的數位轉移,就如同寄出 email 一樣,背後只是一連串數位化/原子化的資訊。
自從 1950 年代信用卡問世後,人們就不斷尋找更便利的支付工具。信用卡、SWIFT 跨境匯款、數位支付一路演進,儘管前端再方便,後端仍要與複雜的傳統金融體系串接。結果是用戶需要忍受高昂手續費,以及 T+N 天延遲到帳。
然而,穩定幣則不同。它不僅提升現有支付效率,也可讓用戶完全繞過傳統支付與金融系統。原因很簡單:在穩定幣原生環境中,所有交易都只是數位帳簿轉移。
…錢包變成了帳戶,代幣化資產變成了產品,區塊鏈變成了網絡,現在你將獲得顯著改善的用戶體驗,無需任何手續費,成本也會更低。這一切都通過更好的技術完成,提供更容易的對帳、更多的自主性、更大的透明度、更快的速度、更佳的互通性,甚至(可能)更低的成本。
這意味著一個利用穩定幣(作為帳簿轉帳)進行鏈上支付的世界即將到來——它不僅會連接現有的支付模式,還會瓦解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將看到第一個建立在穩定幣上,破兆美元規模的 FinTech 賽道,因為價值鏈不再需要(將資訊流、金流)分開運行。...
2. Coinbase 支援 Shopify 商家使用穩定幣支付 by Base Engineering Blog
過去一年,我有個感受越來越強烈:未來 5 到 10 年,AI Agent 與 Stablecoin 這兩股典範轉移將驅動人類在科技、商業、社會的巨大變化。也許各自演化、也許共振。時間或早或晚,但一定會發生。
Coinbase 與 Shopify 這次的合作,就又是一次「未來已來」的既視感。Shopify 持續為電商賣家開發的 Shopify AI Agents、深耕的 Shopify App Store 開發者生態系,加上這次佈局,串起了 AI Agent 結合 Stablecoin 的起手式,而電商成為兩者共振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背後頗有想像空間。
我們可將人們消費購物的行為演進,拆分為三個階段:
過去:下班後、週末、休假時,必須親赴實體店面完成。
現在:坐在電腦前、手上有手機,就能在幾秒、幾分鐘內完成。人只要醒著,都可隨時購物。
未來:睡覺時也能透過 AI Agent 下單消費,然後以 Stablecoin 支付。
…Coinbase 和 Shopify 正在推出商業支付協議(Commerce Payments Protocol),以填補加密貨幣領域的重大空白:連結現實世界的商業活動。雖然目前大多數鏈上支付在點對點轉帳方面表現良好,但它們無法處理複雜的商業採購,因為商業採購需要(取消訂單、退貨、貨到付款、會員優惠等)多階段的支付承諾流程。
這項協議將複雜的多步驟支付流程引入鏈上,同時保留了加密貨幣的核心優勢:速度快、成本低、全球覆蓋。它將加密貨幣的潛力與商業現實連接起來。
協議現已在 Base 上線,並向所有開發者開放。它將為 Shopify 全新的穩定幣 USDC 支付方式提供支持,這樣的支付方式,正在向數百萬使用 Shopify Payments 的商店推廣。這意味著全球商家很快就能透過 Shopify Payments 在 Base 上無縫接受 USDC。...
3. Meta 完成 150 億美元收購數據標籤新創 Scale AI 股權 by Axios
記得也不過還在半年前,對於各個 LLM 團隊的發展,外界關注的重點,是各科技巨頭屯了多少 Nvidia 晶片、建幾座 AI 數據中心、提出哪些自主能源策略。現在重點變了:誰能搶到頂級 AI 人才?
Meta 這次重金出手,正式打響了這場人才爭奪戰,具體方法包括:
・股權收購 AI 新創,邀請創辦人帶槍(主要是技術,也可能包括部分新創成員)投靠。
・直接高薪挖角,提供甚至高達 9 位數美元的 Package。(近期同時另一個新聞,是 Meta 以重金挖角 OpenAI 等對手的頂尖人才。)
另外,我們也可從護城河/競爭優勢的角度,來比較 Meta 發展史上兩次重金出手的時空背景:
上一次,是 2014 年購併 WhatsApp。
・金額:190 億美元(約佔當時 Meta 市值 1/10)。
・背景:Facebook、Instagram 平台堆疊出強勁的網路效應。
・策略方向:擁有強大競爭優勢,主動出擊建立更深廣的護城河。
這一次以股權投資 Scale AI。
・金額:150 億美元(不到 Meta 現在市值的1%),收購 Scale AI 49% 股權,創辦人暨執行長 Alex Wang 加入 Meta 主導 AI 發展。
・背景:Meta 的 Llama 並未進入 LLM 競賽的領先集團。
・策略方向:相比 OpenAI 的 ChatGPT、Google 的 Gemini、Anthropic 的 Claude,缺乏明顯競爭優勢,被迫想辦法迎頭趕上。
這次投資反映 Meta 在 AI 賽道的焦慮:同樣是重金出手,但從昔日維護護城河優勢的領先者,變成現金需要在後想辦法追趕的挑戰者。
…整體情況是:科技巨頭正在切割 AI 新創的人才、專利和其他部分,而非整體收購。
微軟去年對聊天機器人 Inflection AI 就是這麼做的。微軟獲得了 Inflection 執行長(同時也是 DeepMind 共同創辦人)Mustafa Suleyman 以及其他同事和技術的支援。Inflection 的投資人獲得即時回報,而公司則繼續營運,但規模縮減並專注於企業市場。
Google 與 Character AI 也達成了類似的安排,獲得關鍵人才和技術授權,並向Character AI 的投資人支付數百萬美元,但沒有收購整間新創。...
4. 為什麼 AI 實驗室開始看起來像職業運動隊 By Sequoia
頂級 AI 人才 (忘了在哪看到還是誰跟我說的,印象中全球大約就 1,000 人左右。棒球最高殿堂 MLB 總共有 750 位球員名額),薪資比照職業運動超級巨星的情形已經是進行式了。
那誰會是 AI 領域的投手大谷、打者翔平?哪個 AI 實驗室又會是宇宙道奇呢?(然後,MLB 道奇隊與 NBA 湖人隊這兩大豪門,現在竟然是同一個老闆了!)
…在算力資源日益豐富的世界中,人才優勢至關重要。對於 Google 和 Meta 來說尤其如此。Google 在產品定位方面面臨重重壓力,並正在竭盡全力扭轉這種情況。 Meta 大膽決定收購 Scale 49% 的股份,並聘請執行長 Alex Wang 領導其新的「創辦人模式」AI 實驗室,則更是朝著這個方向邁出的一步。
每個人都明白,要想在 AI 競賽中更上一層樓,就需要新的突破,而人才是找到這些突破的鑰匙。
AI 實驗室對人才的執著追求,使其越來越像一支(職業)運動隊伍:每個團隊都有科技巨頭或超級富豪的資本支援。明星球員的薪資待遇可以達到數千萬、數億美元,而對於最傑出的人才來說,甚至高達數十億美元。與職業球員通常簽訂長期合約不同,AI 的僱傭協議是短期且具有流動性的,這意味著任何人都可能隨時被挖走。...
5. 溫柔的奇點 by Sam Altman
Sam Altman 這篇文章寫得很好,應該不是透過 ChatGPT 生成的。這是一位深度科技樂觀主義者,心中想像的 AI 未來,讀完非常有畫面感。
我真的相信,也許 5 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某個諾貝爾獎項,或是某個基礎科學或工程內最頂級的獎項,得主會是某個 AI Model。
…2025 年見證了能夠進行真正認知工作的代理的到來;編寫電腦程式碼將永遠不再相同。2026 年可能會見證能夠找出新見解的系統的到來。2027 年可能會見證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執行任務的機器人的到來。
…
我們已經生活在令人難以置信的數位智慧中,在一些初始震驚之後,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相當習慣了。我們很快就從驚嘆 AI 能夠生成一段寫得很美的段落,到好奇它何時能生成一部寫得很美的小說;或從驚嘆它能做出救命的醫療診斷,到好奇它何時能開發出新治療方法;或從驚嘆它能創建一個小電腦程式,到好奇它何時能創建整間新公司。這就是奇點的運作方式:奇蹟變成例行公事,然後成為基本門檻。
…
向前看,這聽起來難以理解。但經歷這一切可能會感覺令人印象深刻但可以管理。從相對論的角度來看,奇點是一點一點的出現,融合也是緩慢的發生。我們正在攀登指數技術進步的長弧;向前看總是垂直的,向後看總是平坦的,但它是一條平滑的曲線。...//
6. 如果 AI 這麼厲害,為什麼翻譯工作仍未被 Google Translate 取代?By NPR
ChatGPT 推出這兩年半以來,「AI 帶來認知革命,將取代大部分白領工作」這類的觀點,經常成為熱門話題之一。但我就是無法完全認同。
不管是生成式 AI 出現,或是未來更普及的 AI Agent,甚至是 AGI 真的實現,我更相信是把人類從無聊、重複、動手不動腦、勞力不勞心的 Dirty Job 中解放。讓我們有更多餘裕去做好玩、有趣、自我感覺良好也無妨的工作。
最近終於找到一個有趣的證明。原來,自從每年都更厲害很多的 Google Translate 推出以來,人工翻譯/口譯(經常在媒體報導中名列前茅,被認為是最有可能被 AI 取代的職業)的工作機會,不僅沒被取代,(至少到目前為止)反而還增加了。
…早在 2006 年 Google Translate 推出時,翻譯行業就一直在「推測 AI 取代人類翻譯的可能性」,美國翻譯協會(美國最大的翻譯和口譯專業組織)代表 Bridget Hylak 如此表示:「自從 2016 年左右神經機器翻譯(NMT)的出現(這代表相較於 Google Translate 等傳統機器翻譯的重大改進),我們(翻譯和口譯人員)一直在將 AI 整合到我們的工作流程中。」
所以,是的,翻譯人員已經與 AI 角力了一段時間。然而,儘管任何擁有智慧手機的人,長期以來都能夠免費或以相對低廉的成本,使用這種機器翻譯技術——但人工翻譯和口譯的工作機會仍然非常多。
事實上,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LS)的數據,人工翻譯和口譯的工作職位,在 2008 年至 2018 年間增加了 49.4%,這主要歸功於全球化。2018 年之後,勞工統計局改變了收集和衡量職業數據的方式,這使得測量過去幾年的就業增加變得不太可靠。
不過,從 2020 年開始追蹤這一職業增加的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從事口譯和翻譯工作的人數,在 2020 年至 2023 年間增加了 11%。...
【以上內容,僅為個人閱讀心得與資訊分享,絕非任何投資、法律、職涯建議】